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

林天悟: 記者為誰說話?

信報 2010年3月15日
原文

《人民日報》旗下的《京華時報》女記者劉傑,早前在人大會議期間向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追問「鄧 玉嬌案」時,李省長即時展現官威,停步、轉身、擺出官樣盤問:「你是哪間媒體的?」女記者回答:「《人民日報》……」話還沒說完,李省長鐵青着臉發炮: 「你真是《人民日報》的?還問這問題?你還是黨報嗎?怎麼引導輿論?你叫什麼名字?我找你們社長去!」當場怒搶錄音筆,女記者被罵得哭了。
事 件通過「微博客」及傳媒報道,瞬即公告天下,網上極大迴響,網民紛紛要求李鴻忠辭職。李省長事後反斥是女記者「搞欺騙」(即冒充《人民日報》記者),堅稱 事件是誤會,毋須道歉,連日來與記者大玩「躲貓貓」,不願再作回應。事件沒有因李省長積極躲避而平息,有學者及全國政協委員公開指摘他「沒素質、沒修 養」,看來李省長的仕途勢必重重跌一跤。

矛頭指向李鴻忠
受辱女記者李傑獲得半天假,她沒有寫悔過書,卻在網誌 表示:「偷得半日閒,看楊絳散文。楊先生說,經歷那麼多的事,就當他是披着羊皮的狼。」國內媒體同業反應更激烈,上周五網上流傳一份《新聞界學界就李鴻忠 事件報全國人大書》的公開信,要求李鴻忠向新聞界及公眾道歉並辭職,同時要求全國人大主席團和秘書處立即啟動對其調查及彈劾程序,截至周六午夜已有超過五 百人聯署。簽署者逐漸包括各界及境外人士,名單上有前《南方都市報》總編程益中、前《中國青年報》「冰點」周刊主編李大同及香港的梁文道等等。
公 開信的真偽暫且不論,但內容肯定擲地有聲,強調「受害者絕非當事記者一人,媒體權利折戟,大眾知情權受挫,國家形象受累,議會殿堂蒙羞」、「憲法賦予媒體 人之權利,乃公民問政之權利,強權悍然踐踏,理當據理抗議」。信中呼籲「報紙雜誌電視電台網絡微博,媒體無論類型,記者不分南北,請堅決報道後續事態,迎 向此次權利之戰」。

身為香港傳媒的一分子,隔岸看到內地行家的反擊招數,真的有汗顏羞愧之感。用了較多篇幅去說明「搶奪錄音筆」事件的來龍 去脈,只因為這次應是香港傳媒的通識課。香港號稱有新聞、言論自由,「民主成分」亦較內地高,但這一課,卻要向內地媒體取經,實在諷刺。
首 先,李鴻忠省長向女記者連珠炮發的問題,其實核心只有一個:「記者為誰說話?」請先把新聞學的書本放下,細心去想想,答案只有一個:「記者為老闆說話。」 這樣的答案的確難以接受,但記者始終是受薪的打工仔,職責是去採訪,但若被開除,就連發表稿件的空間都沒有,所有新聞使命就莫談了。所以別偽善了,老闆才 是傳媒的皇帝。
開辦傳媒的目的,有些是為了某些團體而服務,例如宗教、政黨等等,其中包括李鴻忠省長尊崇的「黨報」,或者專為傳達政府訊息 的電視台,如CCTV等等。這些機構毋須顧及財政壓力,也不用理會受眾反應,只要做官方的傳聲筒就可以了,那些記者被問到:「你們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 話?」答案不言而喻了。

曾局長的最差示範
另一些傳媒機構則賺錢至上,或者最少要收支平衡才能繼續經營。這類媒 體要迎合讀者才能得到青睞,甚至肩負李省長最不屑的「引導輿論」的責任。這類機構的記者必須站到人民那邊,傾聽民間的脈膊,受命去報道民間的聲音。除非市 場上只剩下「官媒」,否則這類記者的問題愈是銳利,文筆愈是辛辣,其市場價值就愈高。
當面對強權與高官,甚至是自已老闆時,正好是記者顯現 身價的時機。官員的言行需要對市民負責,若有政府人員如李鴻忠一樣,還未回答就問:「你是哪間媒體的?」記者應立即探究:「哪間媒體什麼關係?請你先回答 我的問題。」坊間對傳媒機構有不同印象,市民有權拒絕接受任何訪問,但政府人員是以公帑支薪,香港的新聞自由受法律保障,公僕沒有選擇媒體的權利。
於 是,當前《大公報》總編輯、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未有回答記者提問,反而說:「我在新聞界時,你(記者)都未出世,怎會迫到我講嘢?」在場記者應該十 分興奮,因有高官說蠢話,就是顯身手的時候,大可以這樣說:「曾局長,我知你以前是官方喉舌的左報老總,但現在你的身份是局長,我們代表市民向你提問,請 你回答!」這樣的說話,適合對付任何「前」傳媒人士或高官。
曾局長曾是資深傳媒人,曾是報館的最高領導人,卻向後輩作出了最差示範,但報章 翌日只是寫了寥寥幾句。應該說,曾局長在香港是幸運的,從李鴻忠事件來看,這種事一旦在國內發生,曾局長才剛轉身,其言行就會通過twitter等「微博 客」傳開去,然後在討論區內被網友大肆抨擊,跟着遭到不斷惡搞,「你都未出世」可能成為網上金句,也許還有手機短片可以分享。若迴響夠大,說不定曾局長要 公開交代和作出檢討。

傳媒要提高警覺
事實上,事件重點不在於曾局長那幾句話,而在於其骨子裏的思考方式,存在 對新聞界有種睥睨不屑的看法,那就是spin精神核心思想。套用內地的語言,是政府要「抓緊」媒體的內容,把「引導輿論」話語權搶奪過來,若傳媒沒有提高 警覺,沒有隨時作出反抗,最糟的狀況就是全體淪為官方喉舌,那時候,記者只能為政府說話。
內地新聞界的公開信強調的「受害者絕非當事記者一 人」,呼籲同業「迎向此次權利之戰」,慷慨激昂,亦是絕對正確。當同業受害時你不發聲,當傳媒受壓時市民不關心,當支聯會等人罕有地因「非法集會」被捕, 坊間亦視作尋常,那麼下次再有人被受迫害,就沒有人可以發聲了。

傳媒工作者
(延伸閱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